查看原文
其他

以绿色生产力描绘长江经济带发展底色

民进网 2024-07-14

点击上方“民进网”可快速关注

   6月13日,2024·长江保护与发展论坛在重庆开幕。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发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伟大号召,并先后四次主持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座谈会名称从“推动”到“深入推动”“全面推动”再到“进一步推动”,从“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稳打稳扎、步步深入,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掌舵领航、谋篇布局。

8年来,沿江11省市凝心聚力、共抓落实,长江生态保护与修复发生了由量变到质变的系统性好转,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美丽画卷。

6月13日至14日,由民进中央主办的2024·长江保护与发展论坛在重庆召开。聚焦“加快形成绿色生产力,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主题议题,来自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以及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们济济一堂,深入研讨,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共谋长久之策。


以新质生产力解码“质变”的关键


 长江经济带覆盖沿江11个省市,横跨东中西三个板块,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生态地位特殊,发展潜力巨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从长远来看,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根本上依赖于长江流域高质量的生态环境。”

如今,共护一江碧水的成效得以体现——

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副司长刘静分享了一组数据:“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2024年1—5月,水质优良(Ⅰ-Ⅲ类)国控断面比例为95.0%,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长江干流连续四年保持Ⅱ类水质。水生生物资源逐步恢复,刀鲚时隔30年再次上溯到长江中游江段和洞庭湖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上升至1249头,较2017年增加23.4%,长江水域生态功能恢复向好趋势逐步显现。”

当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处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质变要义是什么?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党总支书记、副所长严登华看来,体现在生态系统功能的整体提升,让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体更具有活力,让绿色资产不断增值。“社会经济在变化,生态环境在变化,要遵循它基本的发展规律,通过能力的建设来应对万变。”严登华提出,围绕新时期、新要求,富自然-功能协调流域建设理念要落实到措施上,创建以“甄机理-定基线-找偏差-寻路径”十二字为核心的技术框架,推进长江生态保护提质增效。

“长江流域非常大,哪些需要保护?哪些问题又需要解决?”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所所长陈求稳谈道,“在过去,我们主要关注淡水、山河和河谷水系治理,河道和新物种等问题得到比较有效的控制,现在随着水库群的形成,需要考虑气候变化和工程影响给长江生态保护带来的新挑战,通过建立模拟模型,模拟未来降雨、季节性水需求、水文变化等,以确定河湖生态水位需求、鱼类过闸需求,加强对上游干支流水电的协同和水库群的集体调度,加快建设智慧航道、生态航道。”

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刘汉龙认为,“数字孪生”技术正是变化环境下,新质生产力在水利领域的破题之策——“构建一个基于数字化、信息化的‘数字孪生’平台管理系统,通过掌握空间数据、业务数据、监测遥感数据等,为水利管理提供量化的依据,实现河污监测、水源地状态监测和河道安全管理、洪水预警等。”

“目前,重庆市拥有一支针对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研究的专业建制队伍,结合大数据智能化系统,形成了极具重庆特色的生态保护理论。”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院长刘鸿分享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重庆实践”。

“以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10余所科研单位为代表的科研力量,通过湖泊水安全、山地自然灾害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其他观测站,长期扎根库区,构建了面向三峡库区变化环境的安全格局,包含面源污染防控、消落带治理等研究,同时还开展了土地结构信息学、水库信息学等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研究,针对长江上游三峡库区的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进行智能化监测和预警,进一步强化了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系统性和基础性研究。”刘鸿说。


编织绿色长江经济带,共绘低碳未来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长江设计集团水生态环境工程研究院院长马方凯介绍,长江经济带污水处理目前已实现“规模增长、标准提升”的需求,但污水系统“质量不佳、效能不高”的问题仍然突出。“长江经济带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进入深水区,面对复杂条件下管网基础设施检测效率不高,雨季超量混合污水应对能力不足等问题,亟须强化流域统筹,做好源头减量与末端防控,在管网精准高效探测、厂站雨污并行处理、河湖排口溢流污染削减、水环境精细模拟及智慧运维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与突破。”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工业园集中分布区,由于工业生产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新技术的发展,产生难降解和新污染物等,给环境污染治理带来很大挑战。”对此,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乔琦指出,生态工业园区是工业集聚区需要思考的发展模式。“生态工业园区以新质生产力为最主要动能,具备低碳、高质、创新、绿色四个典型特征。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从源头上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至关重要。这意味着在整个工业结构中,通过企业间的合作与共生,可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从而减轻末端治理的负担。”

“每个工业园区都需要结合园区的产业特点和企业类型等具体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研究员田金平提出,“一园一策”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尤为重要。“在核心举措上,优先节能降耗增效功能,加快园区的数字化转型和循环化建设,针对化工园区还要重视绿色安全建设,推进可持续的水管理、污染协同治理和园区固废的处理和发展,发挥社会力量推动园区产业创新升级。”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将生态产品培育成为绿色发展的新动能,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王毅强调,目前在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上还存在核算体系不完善等难题,仍需降低环境成本,让生态产品价值回归自然属性,同时利用现代技术和数字化赋能,多元化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企业在长江保护与发展中扮演什么角色?世界自然基金会上海区域主任、中国淡水项目主任任文伟表示,“新质生产力是破解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转换的关键动力,而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需要企业与消费者共同参与。”

作为唯一进行主题发言的企业代表,嘉士伯中国企业事务副总裁、重庆市企业联合会副会长谢夷介绍,世界自然基金会与嘉士伯集团正式启动长江流域水回馈项目,将在重庆、云南和江苏三地修复湿地、净化水源。“在持续实施ESG计划基础上,作为企业,将继续通过开展公益环保项目助力长江保护和发展,此次开展水回馈项目目标是将三地的重点酒厂生产用水100%回馈给自然界,推动‘零水浪费’。”


强化协同融通,构建高质量国家水网


如今,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江大保护对长江河湖库的保护与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强化长江经济带协同融通,构建高质量国家水网,对于长江流域防洪、供水、生态、发电、航运等具有重要意义。

“长江共抓大保护的‘共’字,就体现在江河水系的地理关系。”中国大坝学会理事长、水利部原副部长矫勇说,国家水网建设不同于公路网、铁路网等完全人工建设的基础设施网络,是由自然水系和经济社会侧支循环构成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反映了自然水系与经济社会的相互作用。“水网建设要坚持系统思维,因为江河既传输水量,又传递水能,同时还传输泥沙、生物质、污染物等各种物质和能量。”

“这也是为什么水生态治理难度相对较大的主要原因。”水利部中科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生态环境规划研究室副主任袁玉洁指出,主要在于水生态的组成要素多、问题成因更复杂。“在水生态治理中,很多东西相互交织,且涉及多个管理部门,但水生态治理又是一个系统性的整体,所以中间需要大量的协调工作,提升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水平,需要坚持规划引领,并针对具体问题加强科学研究。”

基于新形势下长江流域河湖演变的特点,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副院长姚仕明建议,一是加强多重因素时空分布的研究,二是持续开展自然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江湖演变保护治理方面的研究,三是加强长江流域河湖系统水生态环境方面研究,四是加强长江流域河湖系统监测与健康评价。

以汉江流域保护与协同发展为例,民进湖北省委会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王学雷介绍,“汉江流域作为长江最长的支流,同时也是南水北调中线的重要的水源地,细数汉江流域从上到下的水利设施达到十几个,因而生态环境治理颇具复杂性。在建立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上,汉江流域加强了行业间协同治水,做好区域间发展规划的协调对接,建立联席会议和信息共享机制,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水质监测体系,实现‘全流域、全要素、全天候’的水质监测目标与科学管理。”

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分党组书记、局长徐翀透露,经过一系列试点工作,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工作将在明年正式开展,这项工作也体现了从传统的水污染防治向山水统筹、系统治理、保护修复理念的转变,注重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流域性出发,加强流域统筹。“下一步,将在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工作基础上推动为长江流域‘画像’,建立长江流域整体性、系统性、全面性的生态环境基本情况数据库。”

END

来源:人民政协报,记者:王慧文

更多推荐

❤️ 点个“赞”再走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